上一页|1|
/1页

主题:蠡湖曾经三次设计,历经四百年得以圆梦!

发表于2006-02-08
去年9月,由钱松岩、刘达江、秦古柳三人于1959年合作的《湖山新貌》翻拍照意外浮出水面,揭开了半个世纪前依托蠡湖山水打造“东方日内瓦”的城市梦想,引起了一时关注。昨天,无锡市蠡湖地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艺术顾问许墨林告诉记者,由近期搜集的有关蠡湖的大量资料发现,从明代至今共有三个设计“新蠡湖”、规划“新无锡”的梦想。
发表于2006-02-08
发表于2006-02-08
据介绍,明代华淑、王永积就曾构想过心中的蠡湖,他们同时将蠡湖与西湖作比较。王永积认为,若给蠡湖点缀些“胭脂”,像西湖一样造园、筑堤、建桥、修亭、种桃柳……绝不会在西湖之下。不过当时的无锡仅是一个小县城,这个梦想显得如此遥远。 


    上世纪初,民族工商业巨子荣德生又为无锡的城市化描绘了一张蓝图。1912年,38岁的荣德生写下《无锡之将来》一文。他认为,当时无锡城市壅塞窄陋的状况,已不能适应工商业发展的需求,预言无锡要拆城筑路,并设想筑成“里圆路”和“外圆路”。他还表示,无锡十年内要建大电气厂,惠山浜之南北两面沿塘河一带空荒之地要建大商场;锡山、龙山巅将有“安乐乡”,也就是建居民住宅区,层层叠叠,盘旋而上,并在山上辟有大公园,以及种种游息之所。对于蠡湖、太湖的设计,荣德生规划从西门、南门直达湖滨的通衢,并在湖畔建别墅山庄,并提议在湖滨建博览会之会场,让“无锡一邑,卓然著名于世界矣。”到了三四十年代,荣德生还补充过一些新的设想。 


    作为实业家,他身体力行,建厂办学,筑桥修园,为实现梦想作出了努力。
发表于2006-02-08
从“东方日内瓦”到“山水名城”,相隔整整46年,无锡打造湖滨城市的规划理念惊人吻合。日前,作于1959年大跃进时代的太湖山水画《湖山新貌》翻拍照意外浮现,由此揭开了近半个世纪前决策者对无锡城市的规划定位和发展导向。 


    这幅翻拍而来的国画题为《湖山新貌》(见图),是市规划部门整理历史资料时意外发现底片并抢救保护下来的。图左上方以汉隶题写的落款名为钱松岩、秦古柳等人,右下方刻有“一天等于廿年”的印章,显示着作品的久远。画面风景为无锡人所熟悉:远处青龙山绵延起伏,东北侧锡山龙光塔清晰可辨。由远及近,大小箕山、中犊山、鼋头渚、三山错落有致。中犊山将湖面一分为二,西南为梅梁湖,湖中渔帆点点;东北为蠡湖,宝界长桥飞架两岸。 


    《湖山新貌》看似一幅风景画,但从确切意义上说更像是城市规划效果图。这一点,让正在为蠡湖展示馆开馆筹集史料的市蠡湖办同志兴奋不已。 


    在这幅画上,规划的痕迹显而易见:从鼋头渚万浪桥开始,一条长长的湖堤伸向湖中,一路经三山、连大小箕山直达梅园。这条如今并不存在的太湖长堤上,画有依依柳树、亭台小桥。画上的中犊山通过二泉桥与南犊山连通,这在解放前就已实现。而画在中犊山与北犊山之间的桥梁,却至今未建。让人称奇的是,画面上宝界桥的北岸,是一片建筑物林立的城区。谁都看得出来,这个城区所在方位就是如今市委、市政府全力打造的蠡湖新城。 


    显然,穿湖而过的太湖长堤和沟通中、北犊山的小桥、宝界桥北的城区,在1959年还仅仅是无锡城的美好设想。长期从事规划研究的市政府副秘书长孙志亮证实:把无锡打造成“东方日内瓦”的规划思路,就是老市长江坚在那时候提出的。 


    从“东方日内瓦”到“山水名城”,虽时空阻隔近半个世纪,但无锡人前后的城市规划理念却惊人一致!依湖建城的决策竟不谋而合!一时间,《湖山新貌》在无锡规划界激起涟漪。
发表于2006-02-08
1959年,无锡市领导特邀波兰和苏联专家,对无锡城市作整体规划,当时就提出要凭借无锡太湖、蠡湖的山水优势,把城市南扩,提出和国际接轨,打造东方日内瓦的构想,并绘制了太湖规划图。当时,钱松岩、刘达江和秦古柳三位著名画家就是一同按当时的规划图绘出了一幅《湖山新貌》。 


    许墨林表示,蠡湖曾有三个梦,也经历围湖造田、退田还渔和退渔还湖三次变迁,终于在本世纪提出了“打太湖牌,唱运河歌,建山水城”的战略目标,制订了城市建设三年行动纲要,把蠡湖、太湖整治作为重点,可以说,无锡人现在才真正找到了圆梦机遇。
发表于2006-02-08
建国后的第一代无锡规划者中,目前生活在锡的仅有3人。记者辗转找到当年在市城建局规划室工作的马振新,这位73岁的老人回忆说: 


    “1959年,市城建局邀请专家在太湖饭店召开城市规划会议,请大家为无锡城市规划出谋划策。 


    当时没有电脑,许多规划图、效果图都靠手绘,因此会议邀请了当地不少画坛名流,请他们根据规划图作画。”老人清楚地记得,《湖山新貌》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出现的,而当时作为会务工作人员的马振新等人,把《湖山新貌》等一些体现规划思路的国画作品拍了下来。 


    “会议提出了建设‘东方日内瓦’的设想。”马振新说,鼋头渚、蠡园、梅园一直保存较为完整,解放后政府将这些园林向市民和游客开放,这在周边城市中是很领先的。当年,无锡市曾向中央上报过太湖风景区建设规划,一方面是扩大太湖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是向上争取建设资金。这份规划得到中央的重视,建设部随后特批专项资金用于太湖的保护开发。然而,“大跃进”和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使这一理念超前的城市规划被搁浅。 


    记者从市城建档案馆找到了1959年1月由无锡城市建设局绘制的《无锡初步规划示意图》,这张用丝绸裱制、装有上下画轴的老规划图用水粉画成,微微泛黄。与《湖山新貌》相呼应的是,示意图上梅梁湖一带,有虚线清楚地将万浪桥、三山、大小箕山连了起来。规划、建设部门人士断言,《湖山新貌》就是依据此图而作。 


    无锡经济实力的增强,为打造“山水名城”提供了物质保障。江坚等老一代决策者和规划人的梦想正在变为现实。为纪念前辈,市蠡湖办拟在“十 


    老规划人马振新解读《湖山新貌》 


    作为无锡最早的规划师,年届古稀的马振新成为现今解读《湖山新貌》的权威。日前,在马老家中,他向记者细细解读了这帧国画照片: 


    按照当年一批专家的设想,规划把鼋头渚、三山、太湖饭店、梅园一带全部连通,形成一个大的开放景区。老市长江坚曾颇有创意地提出,这条太湖长廊上所有小桥用玻璃建造,谓之“水晶桥”。宝界桥北的城区就是规划中的新城,当时政府已经意识到要充分利用太湖资源,把城市向湖边延伸,使城看得见湖,湖就在城边。 


    《湖山新貌》也表现出特殊的时代印痕。图上的新城区,依稀可见烟囱林立,说明当时工业在城市发展中举足轻重,这一点与现今打造生态的蠡湖新城存有观念上的差距。此外,烟囱中的黑烟反常规地自东向西飘开,隐含了当时“东风压倒西风”的政治寓意。
发表于2006-02-08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