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2006年在地产江湖上找钱找事找路找乐

发表于2006-01-16
行走江湖最重要的是个什么字呢?勇、信、义还是诈?放在不同的时间段回答往往差异很大。如果把这句话放在2006年的地产江湖,那就非一个“变”字莫属,地产江湖年年风云变幻,让我们一起在2006年的地产世界里找钱、找事、找路、找乐。 

人心思变。对地产界而言,两年来的宏观调控终于在2005年发力,在市场观望和银行信贷的双重压力之下,一些开发商的资金链绷得像超负荷的骆驼,随时掉下一根稻草都能把它压垮。对开发商而言,这种情况实在有点残酷,不能再持续下去的,就需要一个“变”字。但是,当期待中的变化突然来临时,他们也许会发现它不仅不像想象中那么完美,而且付出的代价还挺高,条件也挺苛刻,要是没点儿心理准备,还会被吓一跳。
发表于2006-01-16
随之而来的第二大变化是开发模式的变化。 

朱德老元帅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对于习惯了挣大钱的人,再让他辛辛苦苦规规矩矩地去挣小钱,确乎是有点为难。不管大佬们如何辩解,有一点是达成共识的,那就是地产界这几年的快速发展确实得益于特殊的政策背景。但是,特殊时期总是要过去的,房地产总要进入平稳发展的薄利时代。 

开发商都是闲不住的人,没事就要找事,搞搞新创意,因此,聪明的开发商都在考虑转型的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转型的方向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搞特色房地产,一种是向城市运营的高度提升。前者的代表有今典集团计划中的“数字影院”、茶马古道上酒吧式的个性驿站等等,这些被称为文化地产、旅游地产,当然还有教育地产、体育地产、休闲地产、物流地产等名目,基本都是一个“泛地产”概念,都是房地产横向扩张并在所在“纬度”上纵向上下游拓展的结果。第二种方式可以看做在坐标本位上的放大,把楼盘按照城市的功能进行设计、建造和管理。典型的如杭州的休闲CBD、成都的世纪城、昆明的新亚洲体育城,都被专家认为基本具备了城市运营的规模和水平。这种变化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开发商开发运营水平的提升,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模式的变化。 

以上两种转型,都将对中国房地产的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无论是特色房地产还是城市运营商的出现,都将会对房地产开发和城市规划、运营、管理的水平及方式产生质的影响,并积极促进和引导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变化是市场经济下的自发行为,与以往行政主导的方式大相径庭,其所带来的思想观念上的变化,则会对中国经济和城市管理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发表于2006-01-16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开,地产界的耳朵就都竖了起来。要说盼点儿什么,最现实的就是宏观调控赶紧刹车,大家好喘口气。遗憾的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第一大任务就是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看来宏观调控的列车一时停不下来。不过,听话听音,尤其是话外音。专家已经说了,宏观调控要持续,但是调控的方式和内容有可能发生变化。这话不难理解,“治大国,若烹小鲜”要稳定而不是瞎折腾。政策的连续稳定是宏观层面,但是随着具体情况的变化,其内容和方式也应相应微调。这一点将构成2006年房地产形势的基本面。在这个盘子下,房地产业将随之出现三大变化,如此一来,优胜劣态的法则又将彰显威力。
发表于2006-01-16
第三大变化便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在前两种变化的基础上产生的,既是前两种变化的延伸,也是房地产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房地产企业给自己的发展“找路”。 

现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已不再仅仅局限于所有者、董事会、职业经理人三者之间的责、权、利分配,而是把公司作为一个社会利益共同体来看待,其公司治理则涵盖了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乃至政府和社区等与公司相关的利益集团关系处理,以保证科学决策、效率提高和社会和谐。 

其实,在这两个层面上,房地产都大有可为,因为总体而言房地产在公司治理上还处在起步阶段。因为以前没做过,所以现在有的是事情可做。这一点,从研究机构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分晓。从事公司治理研究的机构可谓不少,但从事房地产公司治理研究的几乎没有,不是不想研究,实在是没什么可研究的,因为除了个别上市的大家伙,其他基本上和街头摊贩的治理水平差不了多少。 

另外,开发商之所以被“妖魔化”,就在于公司治理观念的落后,在社会普遍走向公民社会的前提下,没有把自己当做“企业公民”,而是仍然把自己看做经济社会条件下“唯利是图”的赚钱机器。这种现状无疑是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相背离的,自觉不自觉地制造了整个社会关系的紧张,把自己逼到了不可持续发展的死胡同。 

公民社会、和谐社会的公司治理,需要企业,尤其是房地产企业真正把自己平等地融入社区、服务社会、尊重客户,做到利益分配均衡,才是现代企业的王者之道。但是,这样的公司治理,对现时的中国房地产乃至中国企业界,距离仍然十分遥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啊!
发表于2006-01-16
第一大变化就来自资本层面。 

有人说,宏观调控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得开发商满地找牙。其实此言差矣。俗话说“打落牙齿肚里吞。”开发商本身并不缺“牙”,更不会为这点小事计较,如果要找的话,那一定是金牙,对开发商来说,这才是真正的要害。 

鲁迅说:“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话放到地产界,就可以这样说:“开发商本没有钱,借的钱多了,也就成了自己的钱。”钱从哪里借,当然是银行,但是现在银行有点怕了,所以开发商也跟着怕了。“找钱”也就成了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只是到了2006年,这找钱的方式也该变变了。 

因此,随着各项指标的基本到位,历时两年的宏观调控有调整倾向,在鼓励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引导下,购房信贷可能将有所放松。如果“鼓励普通商品住房消费年”的说法成立并付诸实施,则冠以“普通商品房贷款”的开发贷款也将降低门槛,开发商资金链紧张的局面有望得以缓解。但是,宏观调控将会在资金的获取方式和条件方面继续加以限制,以体现金融政策对项目的引导功能。
发表于2006-01-16
应该说,这三大变化,哪个任务都够开发商忙乎一阵子,没个三五年恐怕很难看到根本性的变化。但是无论如何,2006年都是一个关键的节点,历史把这个机会公平地给了每个中国房地产业的参与者。 

正如一位伟人说—机会只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好在变化刚刚开始,现在准备也不算晚。但是,若干年后,总是会有一些地产商在回首往事的时候,不是因为碌碌无为而痛苦,而是为错失机会而悔恨—“曾经有个真实的机会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 

可以肯定的是,那个时候说这话的人,不是找乐,就是找抽。
发表于2006-01-16
同时,金融系统内部也将会采取措施,解决房贷余额比例过高的结构性问题。鼓励投资性贷款、房地产商直接融资、多渠道融资等新手段,都说明高层决心解决银行与房地产之间的过度依赖问题。在双方投融资渠道都缺乏弹性的情况下,银行和开发商更像一对捆绑在一起的夫妻,既互相依存,又互相抱怨。要保持安全的距离,双方都得向外找“新主”。相比之下,银行要找个下家还是比开发商容易。开发商要解决“婚后”的生活问题,一要靠自身,二要靠银行输血,三要靠银行的“娘家”开恩,放几个民间或国外的“美眉”进来。 

这种变化无疑是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的极好机会,但是,对于习惯了银行喂奶的开发商而言, 是一种压力,是对开发商融资能力的考验。不及格的开发商,恐怕就只能成为别人做大做强之下被兼并的对象。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