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以为为本,房价就应该下跌

发表于2006-04-07
美国人真不要脸,自己是世界上最践踏人权的国家,可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老是对别人指手划脚。这不,又发表人权报告了,又开始指责中国的人权现状了。 
而对我们自己来说,维护人权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事,而让房价下跌,是目前我们维护人权所最应该做的。因为现阶段中国的人权主要是生存权,而中国的生存权则主要是居住权。生存,无非就是吃穿住行,在我们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现状下,让居者有其屋,无疑是最大的人权。 
在上初中的时候,记得有一年叫“国际住房年”,或者叫什么“安置无家可归者年”,当时还挺纳闷,还有那么多人没有房子住?真是万恶的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好!因此,为了体现社会主义人权的优越性,为了让天下寒士俱欢颜,房价必须要让老百姓买得起。
发表于2006-04-07
供求关系,这是鼓吹房价还要大涨的利益主体的杀手锏,一不留神,就会被其击倒。
确实,中国的最大国情就是人多,这么多人,总得住房子吧,还有什么城市化进程、年轻人结婚,不都是住房需求吗?而土地,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只会是越来越少,住到月球上去目前毕竟只有嫦娥有这本事。因此,住房永远是供小于求,价格自然是只涨不跌。 
有道理。只是有一点不明白,要说人多地少,人家小日本比我们更可怜吧,否则扩张和侵略怎么会成为他们的本性呢?可人家的楼宇泡沫经济在金融危机中不也说完就完吗? 
其实,吹鼓手们是在玩偷换概念的把戏而已。“供求关系”中的“求”字并不是简单的“需求”,科学地说应该是“有效需求”,就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要说需求,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谁不想山珍海味绫罗绸缎、住别墅开宝马(请原谅我对美好生活的有限想象)?享受生活,谁不乐意?关键是,得有钱! 
上面说了,现在房地产市场的需求方其实是由银行信用托起来的,这不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这是透支的需求。化明天的钱,是很潇洒,但更是脆弱的。我们明天一定有钱吗?在推行按揭业务时,我们总要重复一个故事,说中国老太太攒钱买房,美国老太太贷款买房。其实美国老太太根本不买房,人家租房。
发表于2006-04-07
钱的用处,无非是四种:消费、储蓄、投资、投机。住房真是样好东西,你用钱买了住房,自己住是消费,出租是投资,转手倒卖是投机,有三大用途。 
可在本质上,住房其实很单纯,归根结底它只是一个消费品,是一个越用越旧从而要提折旧的消费品。好比古董,慈禧用过的夜壶估计应该价值连城,可它终究还是一个夜壶。而且,住房比夜壶还不如的地方是:夜壶只要好好珍藏,还可以成为传家宝,可住房只能用70年!更确切地说,我们买的住房,其实连消费品都算不上,仅仅是这种消费品的一个70年使用权而已! 
如果非要说住房是投资品或者投机品,也行。那么,请不要忘了投资学中最基本的原理:收益和风险成正比。当一个市场演变成为只比胆量、只要够胆博傻就包赚不赔的时候,估计所有公正的、没有偏见的经济学家,健在的将被气死,已故的将被气活! 
再说一说关于公平的事,真正的市场经济是要死人的,股市跳楼的多了去,凭什么房市就没人跳楼?
发表于2006-04-07
如果一定要从复杂的本质上来分析,也好办,只要看一样东西在这个市场中的参与程度──银行信用。说到底,贷款只是一种银行信用派生出来的虚拟支付资金,而虚拟,就是泡沫的特征。 
说起泡沫,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股市。恰恰相反,现在的中国股市是不太有泡沫的,当然前提是中国股市在通过多年努力已经真正基本杜绝银行贷款炒股的话。而房地产市场,却是目前银行信用资金的最爱。前几年房产商的运作模式是:流动资金贷款──圈地──土地评估大幅升值──土地抵押项目贷款、建筑商垫资(要不然怎么老拖欠民工工资?)──预售(首付款、按揭贷款)──支付建筑成本──归还项目贷款。明白什么叫空手套白狼了吧?明白为什么房地产是暴利了吧?现在虽然中央银行要求房地产项目必须四证齐全才能放贷款,但也有办法,只要成立个关联公司去流动资金贷款,照样解决启动资金,还是上面这条资金链。房地产市场,银行信用资金一手托起了供需双方! 
用一种本质上是虚拟的东西托起来的市场,不就是传说中的空中楼阁吗?这样的市场,没有泡沫吗?这条资金链,又能撑多久呢?银行信用资金的派生虚拟性,决定了其稳健甚至脆弱的特性,用某位作家的话来说,银行就是阳光灿烂时笑眯眯地把伞借给你,山雨欲来时又会恶狠狠把伞收回去的人。没办法,不能怪银行,这是行业特点。
发表于2006-04-07
发表于2006-04-10
一些大城市的房价可能会跌,正在发展的小城市房价还上要上涨
发表于2006-06-23
楼主不是很懂政治啊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