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10个追求者 长三角嫌贫爱富?

发表于2005-11-11
“如果你们愿意,请让我们靠近,让你们明明白白我们的心!”在刚刚结束的长三角城市峰会上,江苏省淮安市常务副市长王向明借用一句流行歌词表达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些“难兄难弟”城市的共同心声:融入长三角,获得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正式成员的“名分”。 
自2003年起, 
江苏淮安、浙江金华、安徽芜湖等10个城市,先后申请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但却一直以“观察员”身份排队等在长三角“俱乐部”大门外。他们得到的答复是:长三角近期“不考虑扩容,待机再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各城市间的经济水平落差太大。 

长三角“热”折射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态势;而长三角成员“名分”难求,则拷问眼下的区域协调机制:经济指标要求究竟是合理门槛还是“嫌贫爱富”?
发表于2005-11-11
“我们一直是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最忠实的参与者,以后也不会放弃加入长三角的追求。”聂庆义的表白,是10个“观察员”城市“期待明天”的标准版本。 

长三角“名分”究竟有何等魅力,让这些长江沿岸城市、浙江西部城市,甚至淮海区域城市梦萦魂牵,等待再等待? 

作为长三角最年轻的成员,最近才被正式纳入长三角区域规划的台州市,对此也许最有发言权。在台州市长张鸿铭看来,长三角“名分”能带来三点“收成”:最直接的收获是承接以上海为中心的高能级产业辐射,拥有高层次的交流平台;借以分享中国最大的城市经济带内群体增长的要素资源和经济机会;一旦纳入长三角区域规划,地方就有可能在国家政策资源层面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十一五”期间,长三角作为首批区域规划试点进入国家视野,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契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日益完善,效果越来越明显,对于地方而言,宏观政策是刚性的。”张鸿铭坦言,地方要发展,国家的支持必不可少。纳入长三角区域规划的大盘子,地方经济发展、项目规划会相对简便易行。区域经济研究专家指出:“这正是眼下长三角‘名分’热,越来越多的城市不遗余力、打破脑袋也要挤进来的真正原因所在!”
发表于2005-11-11
2005年,江苏徐州、连云港和安徽滁州、芜湖四城市,向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递交入会“申请书”,要求融入长三角。此前,安徽的合肥和马鞍山、浙江的金华市和衢州、江苏的盐城和淮安等6城市,也已申请加盟。这10个城市都急切希望成为正式成员。 

“2003年我们就参加了长三角峰会第四次会议。两年过去了,马鞍山‘非长三角城市’的地位依然没变。” 

马鞍山市常务副市长聂庆义说。马鞍山紧邻南京,经济触角也早已遍及长三角区域。不久前,马鞍山市召开专门会议,明确提出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争当安徽接轨长三角第一区和“东向”发展的第一方阵。但现在,长三角大门久叩不开,马鞍山也只能“先加强与南京都市圈的联系了。” 

淮安市也在两年前就列席了长三角城市峰会。为了达到“入会标准”,两年来,淮安在城市人口密度、城市化水平等“硬件”方面,投入巨资改善,以便能搭上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快车,集聚外来要素,实现跨越式发展。可大门依然没有向它大开。 屡败屡战的王向明,以充满恳求的口气说:“请考虑我们这些积极分子们的心愿吧!” 

金华市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的一位官员质问:既然台州可以“15+1”的模式进入长三角,金华为什么就不能以“16+1”形式纳入长三角轨道?他说,经济区位对于金华来说早已不是问题,“我们只要个名分!”而事实是,如今获得长三角“名分”的条件越来越严苛。 

“数字是人定的!”徐州市的一位官员不解,“长三角成员既然是16个而不是最初划定的14个,为什么不可以继续‘扩容’?” 

然而,原计划谈论扩容事宜的第六次长三角城市峰会,最终只字未提纳新之事。10个城市的希望再一次落空。
发表于2008-05-17
不顶不舒服``哈哈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