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开发商到处融资为“过冬”

发表于2005-08-25
“真没想到来了这么多人,可见开发商现在对资金的渴望。”昨天,在一场房地产融资实务论坛上,政府决策咨询专家、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王洪卫一上台便大发感慨。的确,“有钱好过冬”已经成为调控下开发商们的共识,现场不少业内人士还向记者表示,大批开发商在未来几个月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四处融资。
    昨天,近百家房地产企业的代表把论坛会场围了个水泄不通,浦东国际会议中心的会议厅出现了少有的加座现象,让与会嘉宾纷纷感叹“融资”两字时下对开发商的吸引力。
    “这次调控对房地产业的杀伤力很强,虽说商业银行有大量贷款放在房地产业,但仍有很多开发商在未来3个月内要面对资金链断裂的危险。”王洪卫开门见山。在他看来,与金融资本相结合是开发商生存下去的必由之路,“在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升级方面,上海的力度还不够,不过已经有不少开发商在基金、信托等融资渠道中找到了机会。”
    “高度关注现金流,改变过去资金来源过于依赖银行的局面,多元化渠道融资是现在开发商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中国指数研究院(华东)副院长陈晟告诉记者,“除了靠产品树立企业品牌,也有不少开发商意识到了‘金融品牌’的重要性,所以正努力加强在银行、基金等融资机构的信誉,还懂得储备金融人才,并注意市场上各类资金的投向和流动,为‘过冬’采取着‘保暖’行动。”
    上海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投资银行总部副经理张文桥向记者表示,开发商目前对于信托融资的需求的确很强。“信托公司的操作手段显然比银行要多,如贷款、股权投资、收益权转让或是几者混合,我们也很欢迎房地产企业的介入。但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适合信托融资,因为在风险控制、处置手段等方面,信托比银行劣势,所以在衡量项目时,我们要从安全性、流动性等多角度考量。”荷兰ING不动产中国区投资总监蔡丽丽还提出,有的开发商也需要“检讨”一下,“融资机构与开发商是相互选择的,事前开发商要先明确自己的需求和融资目标。”不过,信托和基金人士都表示,他们对房地产企业的品牌和实力往往有一定要求,这对于一些中小开发商来说就显得不太有利。“中小开发商的融资需求是更为急迫的,而且很多是只差‘一口气’。”上海市久欣律师事务所的白文胜律师告诉记者,“不过通过民间的短线融资、股权合作等手段我们倒也做成了不少项目,中小开发商的项目规模不大,以上的融资方式就显得比较实惠。”香港裕景兴业的黄世达总经理则表示,中小开发商的融资,一方面传统渠道还要走,另一方面要加强品牌建设,“可以通过集团化或多家企业创立知名联盟等方式促进品牌影响力的提升,另外与大开发商合作也是很好的途径。”
    此外,如何防范融资风险也是开发商们关心的问题。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颜学海律师对此表示,要在尽职调查、设置担保、合同把关、资金监管等方面做到位。
上一页|1|
/1页